汽车智能化浪潮来袭,中国供应商反向输出引领合作迈向全新阶段
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智能化转型的当下,一个显著趋势正在浮现:众多外资车企纷纷与中国供应商紧密携手。3 月 26 日,宝马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在中国深化战略合作。旗下斑马智行与宝马签订协议,基于通义大模型与斑马元神 AI,共同开发宝马定制 AI 引擎,将于 2026 年率先应用于中国生产的新世代车型。这并非孤例,此前 3 月 17 日,宝马中国与华为终端达成合作,深度融合鸿蒙生态,为华为鸿蒙用户打造全场景智能汽车体验。
汽车智能化领域中外合作频现
今年以来,我国汽车智能化供应商密集开启 “反向输出”,与合资、外资企业合作案例不断涌现。3 月 1 日,东风日产与智能驾驶企业 Momenta 深度合作,推出基于端到端智驾大模型的高阶智能驾驶方案。东风日产全球首发的新能源车型 N7 采用 Momenta 方案,支持高速和城市快速路场景,可实现 10 余种复杂场景下的智驾功能,且合作将延续至未来所有新车型。3 月 6 日,亿咖通科技宣布与大众集团合作,为大众和斯柯达品牌全球车型提供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包括亿咖通?安托拉 1000 计算平台及亿咖通?云山跨域软件平台。双方合作首批车型将在巴西和印度推出,并有望拓展至更多市场。此外,起亚与华为就智能座舱密切接触,未来新车型或接入华为鸿蒙座舱并进行本土化整改。还有安波福战略投资智驾科技、丰田联合 Momenta 开发高阶智驾、大众燃油车配装卓驭科技 L2+自动驾驶系统等众多合作。梳理可见,中国供应商在合作中发挥关键作用,引领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方向,彰显了在技术、产品、市场、服务等方面的实力。
本土配套助力智能化突围
智能化已成为汽车行业竞争核心赛道,中国汽车产业链在该领域优势显著。外资车企逐渐意识到,与中国供应链合作是实现智能化突围的关键。本土供应商对中国市场需求变化洞察敏锐,能快速响应车企需求,加速技术研发与应用。而且在原材料采购、人力成本等方面具备优势,可提供性价比高的智能化解决方案。亮道智能首席营销官江南逸表示,外资车企积极践行 “from local to local” 理念,顺应中国市场技术趋势,赋能本土车型。近年来,中国新一代供应商在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零部件领域,展现出独特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定义能力。如在激光雷达领域,中国企业实现大规模量产,国外同类企业则尚未企及。导远科技首席品牌官张海洲认为,智能驾驶在中国应用广泛,新型零部件有更多上车、量产机会,技术和产品成熟度更高。车企在中国市场能找到更成熟、稳定且性能佳的智能驾驶供应链。与本土供应商合作,不仅是技术和成本协同,更体现外资车企战略转型姿态,有助于其重塑在华竞争优势。例如禾赛科技与欧洲顶级车企达成多年独家定点合作,为其下一代汽车平台提供高性能超远距激光雷达,覆盖多款车型,这是海外前装量产激光雷达领域规模最大的订单。导远科技也与大众、宝马等众多品牌就高精度定位系统供货达成合作。
撬动全球合作版图
中国汽车智能化供应链不仅深耕本土,还积极全球化布局,为海外市场提供本地化服务。部分供应商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深入了解当地需求与法规政策,提供贴合当地市场的技术与产品解决方案。如亮道智能在德国成立智能驾驶公司,为欧洲 30 多家汽车行业客户服务。张海洲指出,汽车零部件行业国际巨头实力强大,拥有芯片厂且产业化能力强,外资车企对供应商管理能力要求严格。在智能汽车领域,中国供应商与外资车企合作渐成趋势,合作中自身能力与话语权将不断提升,从传统供货商转变为全球平台汽车智能化的合作伙伴。江南逸认为,智能网联汽车时代,零部件产品软硬件结合,软件依赖数据驱动和工具链闭环,整车企业与智能网联数据、软件供应商合作紧密,更换成本高。若中国供应商在智驾、智舱等领域表现出色,极有可能进入全球车型供应商名单,迎来广阔发展前景 。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