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多元化的加持下,美的规模一直在不断壮大但财报收入不增利润,人均收入和利润弱于同行,品控水平有待提高,裁员风暴下的美的可能受困于多元化这几年美的似乎赢了规模却输了质量最重要的是,在上游成本挤压下游需求的双重困境下,美式价格战抢占市场份额的优势可能正在消失
出品:上市公司研究所
最近几天,家电巨头之一的美的集团被曝裁员,随即公司表示主要收缩非核心业务。
在性能上,美的的表现并不逊色于格力2022年一季度,格力实现营业收入355.3亿元,净利润40.03亿元,同期,美的实现营业收入909.4亿元,净利润71.78亿元可以看到,美的营收是格力的2.5倍,净利润是格力的1.8倍
从账面资金来看,美的并不缺钱根据2021年年报,美的集团可动用账面资本可能超过1000亿元季报显示,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和流动资产合计超过1400亿元,其中货币资金698.47亿元
无论是在业绩还是账面资本上,美的集团似乎都还不错,但美的集团却是行业内第一个喊出行业寒冬论的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在美的规划2022年战略规划时悲观直言:未来三年将面临巨大困难,是前所未有的寒冬
最近几年来,美的多元化市场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这个时候,美的发出业务收缩的信号,似乎是在迷惑市场有人不禁要问,美的集团怎么了美团裁员背后有什么秘密现在裁员横行,一度有传言比例高达50%美的集团会优化多少人,对美的未来有什么影响这可能是市场更关心第二个问题
多元化背后:抢占市场份额的低价策略
美的集团正式将机电事业群更名为工业技术事业群,旗下拥有gmcc,凌薇,仁美,东芝,海康,西野,高闯,东菱等多个品牌其产品涵盖压缩机,电机及驱动,半导体,散热模块,变频伺服,运动控制等,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3C产品,新能源汽车和工业自动化
2021年财报显示,美的智能家居事业群,工业技术事业群,建筑技术事业群,机器人及自动化事业群,数字创新事业群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349亿元,201亿元,197亿元,253亿元,83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3%,44%,55%,23%,51%。
最近几年来,美国的市场份额显著增加2021年,美的家用空调,干衣机,电饭煲,电风扇,电压力锅,电磁炉,电暖器七大品类国内线上线下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冰箱,洗衣机,破壁机,净水器,微波炉等品类行业排名第二
一方面得益于美的集团多元化扩张和全球化战略。
2015年以来,美的集团采用从买买买的模式获得市场增长今天,美的集团的海外业务与国内业务并驾齐驱
2015年以来,公司M&A重大项目中,以B端机器人和工控零部件为主,家电业务则并购整合了东芝的白电业务。主要合并时间如下:
2015年与安川合作进入机器人制造,
2016年收购东芝白电,收购Clivet意大利中部的空气,
收购库卡,,2017年德国,收购以色列高科技Servotronix公司,,
2020年收购和康芯),收购王灵电梯,
2021年收购万东医疗)。
分地区来看,2021年,美的国内业务实现销售收入2035.79亿元,同比增长25%,海外销售收入达到1376.53亿元,同比增长14%,占比40.34%。
另一方面,美的领先市场份额的背后是低价策略模式。
2019—2020年,空调行业进入去库存周期,美的率先发起价格战以空调为例,根据工业在线的数据,2019年美的空调平均出厂价为2892元/台,而2020年大幅下降至2533元/台2019年美的率先降价后,市场份额迅速缩小了与格力的差距根据消息显示,为了迎接挑战,格力在2019年11月11日推出了30亿大让利,100亿大让利等历史性促销活动空调均价下降30%以上,海尔也加入价格战
但最近几年来美的似乎赢了规模却输了质量,财报显示收入不增,人效低于同行另外,从黑猫的投诉来看,公司的品控和售后服务水平似乎也有待提高
多元化的难点:利润弱,人效低,品控差。
虽然2021年美的集团营收首次突破3000亿元,但财报呈现出增收不增利的特点。
2021年,美的集团实现营业收入3433.61亿元,同比增长20.18%,净利润285.74亿元,同比增长4.96%,扣非后净利润259.29亿元,同比增长5.34%显然,净利润增速不等于营收增幅这个特点在第四季度更加明显
2021年第四季度,美的集团单季度实现主营收入804.18亿元,同比增长18.34%,净利润51.18亿元,同比下降1.66%,扣非净利润33.65亿元,同比下降15.87%。
除了利润疲软,美的集团人均收入和利润也呈现较低水平。
首先,从人均收入水平来说,格力是上升的,美的是不升反降的。
2017年人均收入237.58万元下降到2021年的207.09万元,与格力电器相比,人均收入从2017年的176.03万元增长到2021年的231.61万元另外,从人均收入水平来看,格力电器也明显强于美的集团
从人均利润来看,美的集团与格力电器相差甚远2017年至2021年,美的集团人均利润在16.97万元至18.24万元之间,而格力电器则维持在26.29万元至29.51万元可见,美的的人均盈利能力远不如格力电器,与格力相差近10万元
美的集团的多元化,多品类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新的体量,但从用户的投诉反馈来看,公司的品控似乎有待加强从黑猫的投诉来看,该公司不同品类的产品都收到了不少用户的质量问题
自动滚筒洗衣机,用户使用没多久,就出现了异响等一些质量问题。
美的热水器有掉漆问题,
美的冰箱,有用户反馈了一年多什么压缩机损坏不制冷自使用以来,已维修过四次平均一年以上问题多等等
目前黑猫关于美的投诉有一万多条词条,其中投诉3550条从用户投诉反馈来看,美的的售后服务行业除了自身产品质量等问题外,似乎还有待改善
美国T+3的低成本模式在环境突变后会失败吗。
在上游成本挤压下游需求的双重困境下,美的的价格战优势可能正在消失。
美的能打价格战的关键原因在于其在T+3模式下的成本优势T+3模式是下游需求引导,客户订单带动订单指标,然后上游供应商逆向备料,然后工厂开始生产(T+2),再直接出货运输(T+3)将美的的压货模式改为零售驱动的小批量柔性生产模式其核心优势不仅可以降低库存,提高周转效率,还可以通过周期错配获得价格优势
以2018年为例2018年上半年铜铝价格上涨,美的比格力少生产248万台空调,2018年下半年,当铜铝价格下跌时,美的开足马力,比格力多生产了457万台空调这一减一增,比格力多了700万台的成本优势这也为2019年美的价格战埋下了伏笔
可以看出,美的在原材料成本下行的时候加大备货,在行业周期上行的时候成功凭借这种低价优势占领市场份额。
目前家电行业正在遭受上游成本挤压,美的的这种低成本价格优势可能会消失。
家电的主要原材料有钢,铜,铝,塑料根据郭进证券对不同家电产品成本比例的拆分,空气和冰洗的大宗原材料占生产成本的比例在50%—60%范围内根据消息显示,此轮原材料上涨始于2020年Q3,22Q1铜,铝,钢现货价格分别为9944美元/吨,3233美元/吨,8952美元/吨,较20Q2分别+86%,+116%和+40%,钢+36%,均处于历史高位
与此同时,家电行业也面临着需求不足,消费不足等问题从消费者信心指数来看,2022年第一季度,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较去年同期出现明显下降尤其是3月份,部分地区疫情反弹严重,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6.1%,社会零售消费同比下降3.5%此外,由于家电与房地产正相关,房地产行业明显进入下行周期,家电行业未来增长压力可想而知
目前家电行业面临下游需求不足,但同时又遭受上游成本的挤压,美的的这种错配成本优势可能面临失效一方面,美的的成本优势是上游成本错配获得的,而此时成本涨价压力倍增,未来价格战的优势消失,另一方面,如果整体需求不足,美国未来的增量也将令人担忧
此外,格力的净利润率和毛利率都高于美的在原材料上涨,需求不足的当下,格力反而可能有价格战的弹性值得一提的是,格力的净利润率已经呈下降趋势,格力是否已经开始打价格战,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发现,格力空调的市场份额在被美的赶超后,似乎又回来了格力电器表示,根据2021年行业在线家用空调国内销售数据,格力空调以37.4%的份额位居行业第一
以史为鉴,以利润为导向的规模收缩行动。
目前不知道市场的裁员人数有的说裁员50%,有的传言说裁员10%左右
对于50%的传言,公司予以否认,称主要是承包了非核心业务事实上,美的在2012年就有很大的收缩这可能是我们判断美的未来价值的一个参考
2012年之前,美的通过大规模+低成本的优势,实现了收入和利润的高速增长但伴随着红利消退,新需求减少,美的的价格优势变成了品牌劣势今年,美的也收缩了业务
从人员上看,裁员超过30%2011年底,美国大量裁员截至2011年底,美的电器员工人数为6.65万人,较2010年大幅减少3.2万人2011年,美的电器生产商数量下降了34.88%
这种业务收缩对公司的财务结果是什么美的营收规模大幅下降,但盈利质量得到修复根据消息显示,2012年,美的电器收入同比下降26.89%,但整体利润表现保持相对稳定业务精简后,美的归母净利润率整体优化1—2个百分点,人均收入和利润也相应大幅提升
事实上,方洪波似乎也在分析师会议上透露了他的裁员目标在5月份的券商分析师会议上,方洪波当时表示,2022年的目标是合理的收入,恢复盈利能力,专注于提高盈利能力
方洪波曾表示,美的ToC业务要转型升级,优化结构,加强海外,保留家电核心品类,优化母婴,宠物家电等品类,与此同时,ToB业务保留了四大四小的核心业务,而其他业务则被关闭和转移根据消息显示,四大业务是指机器人及工业自动化,建筑技术,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和储能,四小业务是指,安德智联,美云智数码,美智光电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