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工商业发源地、地处江苏省南部的无锡,
被誉为太湖明珠,
境内最高山——惠山的海拔高度仅为328米,
环抱的太湖平均深度约为2米,
没有高山深水的自然馈赠,却书写出最快运算速度的“神威·太湖之光”、创造载人深潜纪录的“奋斗者”号和“蛟龙”号等科学传奇。
纪录诞生的背后,是无锡与大院大所的“双向奔赴”,也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无锡特色经济“院所经济”释放出的科研活力。脱胎于产学研融合探索,以大院大所为依托,“院所经济”已成为无锡建设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打造新时代工商名城的重要品牌。
如今,放眼无锡,
太湖之畔“一条路”,
正引天下院所来聚……
8月8日至10日,以“新时代、新人才、新生态”为主题的2024太湖人才发展大会以全新的姿态拥抱全球人才。
无锡的吸才密码之一就是“院所经济”,与此相关的首届山水东路科创谷创新合作论坛对此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和仙一定是相互成就,才能彼此成为。而“院所经济”之所以能成为无锡的独特优势,也是因为无锡着力打造优质的科创环境,
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实现院所与地方经济的相互赋能,无锡也成为不少科研院所创新成果从1到10转化的第一站。
作为无锡市政府与东南大学共建的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产业于一体的校级科研平台,东南大学微纳系统国际创新中心技术覆盖8英寸MEMS工艺设备、工艺线、工艺器件、先进封装等。
“有了这条线之后,8英寸MEMS工艺从研发初试、中试再到批量化生产一整条产业链完全可以在无锡当地实现。”东南大学无锡校区管委会副主任朱真说。
无锡的“院所经济”模式也在不断自我迭代。
过去,坚持一镇一院一产业的分工,让一个高校在一个乡镇围绕某一个产业建立一个研究院,做产学研的对接、技术科技成果的转化、人才的引进和企业的辅导。
该研究模式相继在无锡多个板块复制,大院大所相继落户。江南大学、东南大学无锡校区、中国船舶七〇二所、清华大学无锡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中航工业雷华电子技术研究所、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坐落于此,中国第一款芯片式二维有源相控阵气象雷达“鲲瞳”、问鼎全球超级计算机榜的“神威·太湖之光”等一批“大国重器”在此诞生。
太湖人才发展大会特色展区
太湖人才发展大会则发出更明确的声音:呈现出极具辨识度的现象级“院所经济”,山水东路科创谷要打造成环太湖科创圈上具备高创新度、高集聚度、高标识度的“太湖之眼”。
目前,山水东路沿线坐落着2所双一流高校、8家省部属科研院所,与各类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超1000个、累计交易额近亿元。
2024年无锡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山水东路科创谷规划建设,扎实推进环太湖科创圈建设,持续放大技术溢出效应。
大院大所缘何青睐无锡?意在“山水”之间。
山水东路位于无锡滨湖区的核心地段,镶嵌在龙王山脚下,川流于长广溪岸边,全长只有11.8公里,却像一条“珍珠项链”,连接太湖和蠡湖的山水纽带,凝聚了滨湖的自然风光、人文底蕴的精华,自然担起创新浓度最高、人才密集度最密、发展前景最好的期待。
山水东路
根据最新发布的山水东路科创谷总体规划,全新打造的山水东路科创谷将按照“一路两园多节点”整体规划布局建设,其中“一路”将打通外联环太湖科创圈三省一市的“高速通道”;“两园”为南泉科技园和大学科技园;“多节点”为沿线分布的无锡太湖植物园、太湖自然资源博物馆、吴塘门文创园、尧歌里古村以及一系列测试基地、研发基地、创新中心、商业服务配套类项目等。
新空间形态进一步强化了山水东路科技创新策源的功能。今年以来,山水东路上的科技创新再次跑出“加速度”,中船七〇二所旗下无锡东方船研高性能船艇工程有限公司设计打造的中国首艘海上大型新能源纯电动客船——“屿见77”6月启动建造;航空工业雷达所的中国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完成了最后一项高寒试飞任务;江南大学“改善胃肠道健康功能益生菌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成功入选2023年度江苏省行业领域十大科技进展。
山水东路科创谷规划图
“无锡最大的吸引力在于把最好的环境留给全世界最强的大脑”,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原副校长吴志强认为,无锡自古以来就把绿水青山和人才发展兼顾得特别好,在做新一轮城市规划的时候,软环境和硬环境(山水环境)都有考虑到。
让更多创新人才“在好地方搞科研”,让“最强的大脑”带动“最好的环境”,这样的“科产城人”有机融合的城市发展理念,构筑了无锡一个“区”、一条“路”、一只“眼”的“院所经济”发展底色。
未来,无锡将加速各类资源要素融通合作,持续提速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打造“15分钟人才朋友圈”“10公里人才生活圈”,“让山水东路科创谷这条诗意栖居的‘山水玉带’,成为各类人才近悦远来的‘梦想港湾’。”无锡滨湖区委书记孙海东如是说。
欧洲科学院院士穆罕默德·哈贾·纳泽鲁丁作为钙钛矿领域的专家,多次打破钙钛矿电池转化效率的世界纪录。2020年,他开始与无锡极电光能开展合作,并即将和锡山开发区签约成立宛山湖实验室。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无锡十分重视学术界、工业界和政府之间的合作,这样的“联手”为开创性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对于高科技项目的成功推进至关重要。”纳泽鲁丁教授说。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院所经济”发展得好,归根结底在于无锡人在人才工作上因地制宜、主动革新、大胆创新、捧出真心。
从40年前,抓住国家“允许科技干部兼职”的政策机遇,抢先探索“星期天工程师”等引才新机制;
到30年前,率先响应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的号召,完成市县两级人才市场全覆盖;
再到20年前,紧扣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在全国率先启动海外引才专项工程……
无锡在国家人才政策调整的每个机遇期都勇于探索、走在前列。
以山水东路所在的无锡滨湖区为例,为增强高校院所与区域内企业间科技成果转化的“适配性”,滨湖区创新性推出“湖湾院所联盟”凝聚人才力量,用3年时间完成了从1.0到3.0版本的跃升。并通过科技副总团项目选派一批高校院所中具有研发和资源整合能力的专家、教授前往民营企业担任“科技副总”,手把手指导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打通科研到生产的“最后一公里”。
正如无锡市委书记杜小刚所说,无锡正加快构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人才友好生态,期待各界精英人才多来无锡治学科研、多向无锡建言献策、多在无锡投资布局,推动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在无锡领先转化、抢先成势。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